土木学子| 孙兆辉:攻坚克难,潜心科研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土木学子们,走进他们的校园生活,感受榜样的力量!
孙兆辉,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2020级全日制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寒区交通岩土,具体是面向寒区工程的太阳能制冷技术研发与应用,在多年冻土区特殊路基结构、岩土特殊仪器开发方面取得研究成果。读博三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多年冻土地区高速铁路建设的温控热桩技术及其环境影响”与面上项目“核废水泄露应急控制人工冻结方法研究”。曾获得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博士研究生二等奖助金、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2022年度锦粤达奖学金,以第1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导师对于研究生个人发展至关重要。孙兆辉导师是刘建坤教授,他常教导研究生们:“土木属于工程学科,科学问题要源于工程,科研成果要服务工程。”这俨然成为基础设施运维团队的研究风格。孙兆辉表示,导师是高人、是智者,他们厚重的知识储备、丰富的人生阅历、干练的处事风格都值得他学习。他会与导师保持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限于传道授业,也不妨是亦师亦友。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作为课题组现场试验的主要负责人,孙兆辉担负着试验调查、方案制定、设备加工、材料购买、人员协调、机械使用、现场汇报等各环节任务,期间接触的几乎都是新人,与他们交朋友,他觉得自己获益良多。大家群策群力、团结协作,不仅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援助,还共同克服现场遇到的各类问题,保障试验的顺利推进。
▲汇报交流
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科研的本质是创新。高原冻土作为世界性难题,过去在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建设期间,都曾提出新的方法和理论,但在实际运行期间,冻土问题始终未能彻底解决。面向未来青藏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需求,孙兆辉他们转换思路,创新性地将太阳能制冷技术引入寒区道路工程,旨在为多年冻土进行精准补冷。他有幸参与了这项极具挑战的研究工作,主要负责担现场试验,也是课题研究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究得出的新技术、新方法都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当然,遇到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对他们而言,将实验室通过测试的设备应用到现场,同样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如运行故障、采集异常、效果不理想等,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通过现场调研、技术研讨与反复试验,最终,研发出适用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太阳能制冷系统,并且成功应用到二治公路,得到业内专家认可。
▲现场实践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读博三年,孙兆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校开展研究,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户外现场进试验。因为研究对象是冻土,现场试验都是在青藏高原多年的冻土地区。
第一处试验点在交通运输部青海冻土研究观测基地,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地区,平均海拔4200 m,属于典型的高温冻土区。2021年1—3月,他两次前往现场进行设备维护与升级。当时正值冬季,凛冽的寒风让空气含氧量变得极低,高原反应更加明显,初到高原,他就连完成推开基地大门这样简单的动作都需要大喘粗气。高原上夜晚最是难熬,每天不知道要头疼醒来多少次,血氧含量不足75%,嘴唇都是紫色、眼皮也是肿的。每天的餐食以面食为主,因为只有0.6个大气压,烹饪都需要高压锅,即便如此,米饭仍有些夹生,拉面的肉片也嚼不烂。住的地方离试验场需要1小时的车程,每天可以试验的时间只能是上午10时到下午16时。为了节省时间,开始大家每天只吃两餐,总结出饭后消化耗氧会加重高原反应后,每天基本只吃1餐。那段日子留给孙兆辉的回忆是不睡不困、不吃不饿。虽然高原反应比较严重,但他坚持完成了现场工作。
▲现场试验维护设备
第二处试验点是位于青海省玉树州境内的二治公路项目,试验区海拔4850m,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距离最近的治多县有180 公里,7月冰雹、8月飞雪都很常见。2021年的工作内容特别多,需要同时开展路基和桩基两处试验段,有时候为了赶进度,孙兆辉他们来不及等天晴,弄得衣服、鞋子里都是泥砂,3个月磨破鞋子1双、袜子4双。高原的太阳辐射非常强,强烈的紫外线会灼伤皮肤,干燥的空气也会加速皮肤失水,当地藏民出行都是全副武装。因为遮住口鼻会影响我们呼吸,眼镜雾化也影响干活,所以孙兆辉他们的防护工具只有遮阳帽。每天工作结束,嘴唇都会脱皮,手指也会干裂。高原昼夜温差大,早晚特别冷,一年四季都要供暖,从8月份开始,早晚就要穿棉衣工作。起初没有想过待那么久,随身携带的衣物也不多,最厚的衣服搭配就是一件项目部提供的防寒服、薄秋裤和透气网鞋。10月中旬,气温已降至零下15℃,但他还需要工作到11月初。比起工作上的辛苦,最让人难以适应的是无法洗澡,只能到治多县才能洗澡,往返一次要花费一天,而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又没有租车,出行只能搭顺路车,2021年在现场只洗过3次澡,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2022年7月,孙兆辉再次踏上高原之路,这年项目部条件得到改善,工作内容也比去年少了许多,主要是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原本按计划1个月可以完成工作,岂料去年桩基试验段埋设的铜管、测温管因防水不到位,在长期水泡条件下,管内发生进水结冰,传感器根本穿不进去。发现问题后他非常自责,及时向导师汇报情况,导师并没有因此责怪他。导师安慰孙兆辉说:“现场试验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失败也没关系,权当总结经验,有什么能做的都可以继续尝试。”老师的话极大地鼓舞了他。在得知项目也需要引进钻探队进行地质勘查后,孙兆辉他们讨论后提出了在路基试验段附近建设微型桩基的应急预案。然而,当时钻探队中的1人严重高原反应,无法进行作业,另一人则需要操作钻机,只能由他配合工作。1天抡锤下来,孙兆辉的胳膊累得抬不起来……经过大家努力,最终建成了微型桩基示范点。8月中旬,青海暴发了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物流停运,交通管制,现场的收尾工作因材料不到位而搁置,孙兆辉因疫情难以离场返校,一直待在项目地到10月下旬。那段时间,没有现场工作要开展,没有室内试验可以做,他只能整理现有数据,撰写论文和专利,准备研究报告。思念家人和朋友只能通过电话联系,有时打电话都是奢侈的,因为项目部的临时基站经常几天没有信号,需要驱车十几里才能向导师和家人报平安。面对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和艰巨的工作任务,孙兆辉没有怨言,从未打过退堂鼓,他相信困难终究会被克服,只为探求保护多年冻土的有效方法,获取科研第一手资料。
▲现场开展试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三年读博生活,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朋友的帮助、老师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孙兆辉始终保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本心。既已选择走科研之路,就该抱有“急流勇进、迎难而上”的信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和“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恒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孙兆辉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潜心科研,勇攀科研高峰。